开云体(中国)官网高新区管委会

政府信息公开

孝感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22-05-24 浏览次数:63 字体:[ ]

孝感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0年3月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二)“十四五”外部环境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二、打造高新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二)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三)加强双创载体建设

(四)推动高端人才集聚

(五)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四、统筹军地资源,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一)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

(二)加强军民融合企业培育

(三)开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五、深化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美丽园区

(一)优化园区发展格局

(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三)推进数字园区建设

(四)构建绿色低碳园区

六、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国际开放水平

(一)培育强大内部市场

(二)积极融入市域发展格局

(三)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

(四)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七、全力做好民生保障,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二)健全民生保障体系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四)打造平安高新区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一)打造高效型政府管理体制

(二)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九、落实保障,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管理

(二)完善一区四园协同机制

(三)强化资源要素配置

(四)健全规划实施保障

附件:名词解释



  

 

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孝感高新区)成立于1989年,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0年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第77名。孝感高新区形成了“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由核心区、孝南经济开发区、云梦经济开发区、应城经济开发区组成,是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开云体(中国)官网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和引领区。孝感高新区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国家特种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低碳工业园试点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湖北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7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等政策,省政府配套发布《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7]50号)、《关于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20]13号)、《关于促进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发[2020]28号),文件从改革创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开放合作、园区治理等方面对国家高新区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开发区条例》,文件明确指出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

“十四五”时期是党的十九大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国家高新区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孝感高新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孝感高新区发展规划,对于明确高新区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规划范围包含孝感高新区“一区四园”,由于孝南经济开发区、应城经济开发区、云梦经济开发区有单独规划,本规划以核心区为重点。规划期是2021年至2025年。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孝感高新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十四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孝感高新区应主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1. “一区四园”总体情况

孝感高新区“一区四园”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实现园区生产总值577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5亿元,“十三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5.4%和13.1%孝南开发区形成纸品及包装、新型材料、现代森工“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南大工业园、东山头产业园、汉十产业园等产业发展载体加快建设;集聚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余家。云梦开发区形成以开特电子、森宇传动等企业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中一科技、优尼科等企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美林制药、康康食品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应城开发区形成了绿色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大健康、生态旅游六大产业集群,集聚了富邦科技、长舟盐化、回盛生物等骨干企业。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逐步健全,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提升,全力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防汛救灾战、脱贫攻坚战。

 

1 孝感高新区“一区四园”(不含核心区)发展情况

指标

孝南开发区

云梦开发区

应城开发区

2016年

2020年

2016年

2020年

2016年

2020年

1.园区生产总值(亿元)

112

160

78.8

109

139

19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40.2

88

38.6

74

92

125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16.2

36.8

15.8

20.5

40.8

62.7

2.工业总产值(亿元)

193

258

186

221

442

539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88

250

180

214

439

530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65

105

52

69

102

179

3.财政总收入(亿元)

16.1

16.9

13.4

8.5

13.4

10.3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家)

91

138

69

75

101

129

5.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7

63

11

43

18

37

6.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园区生产总值比重(%)

2.9

3.2

2.9

3.1

2.7

2.9

2. 核心区发展概况

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核心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健康稳定增长,经济体量不断壮大。2020,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12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2.2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5.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企业83占全市26.1%;财政总收入16.3亿元,地方公共预算收入9.1亿元。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军民融合特色突出。孝感高新区核心区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竞相发展格局。2020年,核心三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为83亿元、82亿元和32亿元。集聚9家军工企业、12家“民参军”企业,军民融合企业实现总产值120亿元,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万山公司、江北机械等军工企业,通过骨干持股、股东增资、引进战略合作者等方式推动所有制改革。军民融合产业园得到省政府明确支持,促成15家民企与军企合作,总投资达137亿元。军工企业通过裂变、衍生等方式发展民用领域,奠定了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基础。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业载体加快建设2020年,孝感高新区核心区共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43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4家,省级研发机构39家;院士工作站22个。建成开云体(中国)官网循环化经济科技研发中心、开云体(中国)官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等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专家教授95名,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12个,创新人才153名,各类专业技能人才近万名。集聚科创天使投资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17,探索形成了财政、银行、担保、保险共同推进的风险补偿“专利质押”孝感模式。建成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家。孵化面积超过10.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120家。积极布局双创亮点区块,建设了开云体(中国)官网创新创业街区、卓越创新园等双创载体。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孝感高新区核心区由主要发展产业向产城深度融合转变,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更加紧密。日商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产业发展载体加快建设,产业项目逐步向专业园区集聚,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水、电、气、管网建设有序推进,园区“五横九纵”道路格局已形成,建成邓家河污水处理厂、金属表面处理生态科技园。还建房、棚户区、专家高管生活配套区加快建设,累计新增拆迁2500余户,拆迁面积69.1万平方米,诸赵社区一期、董永社区一期、裕祺社区、柏树社区、新桥社区、大会集、城际社区等拆迁户安置房已全部建成。拥有中小学12所、高等学校2所。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室)21家。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明创建、信访、计生、文体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化,集休闲旅游、住宅、商业、学校、医院于一体的邓家河片区综合利用深入推进。

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孝感高新区核心区围绕重点产业创新创业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市开发区中率先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创建了内设机构与办事处对口联系包保工作制度,以及岗位聘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高创投公司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成功从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成为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投融资、建筑、房地产、产业招商、物业服务等职能逐步健全。政务服务改革深入推进,开通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两个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制、告知承诺制项目秘书包保工作制度等模式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加速推进,网上审、网上办、一次办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尽管“十三五”期间,孝感高新区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市委、市政府发展要求相比,与新时代国家高新区使命责任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在全市的经济地位不高,与发展靠前的兄弟高新区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产业结构不优,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发展动能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企业总量不够,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数量偏少;三是创新创业生态有待优化,双创载体不够,双创服务不健全,双创活动氛围不浓厚;四是园区基础设施不健全,医疗、教育、商务商贸等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尚不完善,不能有效满足重大项目落地需求和高端人才基本生活需要;五是可利用土地面积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园区发展空间问题突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新区的发展。

(二)“十四五”外部环境

1.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成为常态,经济脱钩已成难以逆转的趋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孝感高新区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机遇,紧跟新兴产业与融合型经济发展趋势,关注新赛道,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2.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形势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当今形势变化,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国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培育强大国内市场,增强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同时利用国际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孝感高新区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开放新机制,提升双向开放水平。

3. 湖北省高质量谋划“一主两翼”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带、城市群日益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湖北省深入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湖北省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强调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孝汉同城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党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提供强力支撑,伟大抗疫精神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荆楚大地正成为加快发展的沃土。孝感高新区要紧扣湖北省总体战略部署及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推进孝汉同城化发展。

4. 开云体(中国)官网直“三区”战略深入实施,着力构建“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孝汉同城、多元支撑”区域发展格局

开云体(中国)官网深入实施市直“三区”战略,推动市国家高新区、市临空经济区、市双峰山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市直“三区”结合自身品牌优势、错位发展。开云体(中国)官网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突出“主城崛起”,构建高新区、孝南区、临空区同城一体、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带动全市各地竞相发展。两大战略均要求孝感高新区要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品牌优势,着力打造成高新产业的聚集区、军民融合的示范区、产城融合的引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开云体(中国)官网战略支持下,高新区要不负众望,勇当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加强军民深度融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主动融入主城区发展。

5. 国家高新区开启新征程,承担着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

国务院出台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是新时代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促进转型升级和增加创新供给的核心平台,将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时回应国内外双重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战略意义的高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更高水平升级。同时,要实现由单纯发展产业、科技向更加注重经济、科技、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孝感高新区要按照新时代国家高新区发展要求,要有使命担当,争先进位、赶超跨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及开云体(中国)官网“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孝汉同城、多元支撑”区域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域治理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推动孝感高新区经济发展高质量、社会治理高水平、营商环境高标准,助推开云体(中国)官网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为孝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做出“高新”贡献。

2.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高新区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树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高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3. 发展目标

2025年,将孝感高新区打造成高新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活力区、军民融合示范区、改革开放样板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孝感高新区“一区四园”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力争进入全国高新区60强。其中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园区经济发展实现倍增目标,园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园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家

双创活力深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园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集聚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50家以上,省级及以上孵化载体超10家,孵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5家

改革开放程度更加深入。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孝汉同城化发展格局纵深推进,形成一批跨区跨国交流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0.029吨标煤/万元,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减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高。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生保障稳步提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10%,义务教育机构数达20家,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迈上新台阶,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2 孝感高新区(核心区)“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基础

2025年

目标

年均

增长率(%)

综合实力

1.园区生产总值(亿元)

112

200

15.7

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园区生产总值比重(%)

32

40

5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47.2

85

16

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73.9

130

15.2

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亿元)

11.8

20

13.9

创新创业

6.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园区生产总值比重(%)

4.5

6

6.7

7.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家)

43

50

3.3

8.省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数(家)

1

10

180

9.创业孵化载体面积(万平方米)

10.8

20

17

10.高新技术企业(家)

83

125

10.1

开放合作

11.招商引资额(亿元)

195.6

200

0.5

12.外贸出口额(亿美元)

0.93

1.6275

15

13.企业在境外设立及外资在境内设立的研发机构数(家)

2

4

20

生态宜居

14.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万元/每亩)

41

90

23.9

1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0.032

0.029

-1.9

社会民生

16.常住人口数(万人)

17

20

3.5

17.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9.2

10

1.7

18.义务教育机构数(所)

13

20

10.8

二、打造高新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立足园区特色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大健康、新材料、创新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食品、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

(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 夯实产业基础能力

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促进重点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三江集团、华中光电等重点企业,聚焦特种车、航空器件、激光等优势领域,开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重要技术装备和基础制造工艺、基础工业软件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攻关,巩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地方等各级标准制定。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开展产业质量对标提升活动,择优重点培育一批质量品牌,提高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

2. 实施产业链重塑工程

深入推进产业稳链、补链、强链、延链,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弹性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稳住关键产业链建立健全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对关键行业基础领域的中小企业帮扶力度。补齐产业链及产业链关键环节,聚焦特种车、高技术船艇等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着力打通从终端产品到核心部件/核心材料的全产业链。围绕大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提升价值链层次。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延链研究,推动产业不断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和价值分配的制高点延伸

3.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搭建产业数据资源平台加强产业数据资源采集管理和集成应用。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赋能云端平台,利用平台资源驱动自身数字化转型,形成“以大带小”的普惠性数字化转型。

(二)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1.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轻量化、共享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抢抓湖北省打造“汉孝随襄十”五百公里汽车产业走廊发展机遇,重点发展平板运输车、矿山自卸车等特种车及零部件领域,培育发展新能源(氢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依托区内龙头企业,以商招商,完善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高质量高标准发展汽车产业。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建成武汉城市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示范区。

2. 巩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顺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曲轴铣床、无缝模压机等数控机床领域,航天发动机、壳体、遥感导航通信设备等航空器件领域,摩托艇、游艇、公务用艇等高技术船艇领域,培育发展智能农机、工业机器人领域。提高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水平,推动高端装备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地。

3. 跨越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抢抓湖北打造“光芯屏端网”世界级产业集群机遇,重点发展光感知、光传输、光控制、光照明等光器件领域,大力发展激光器、激光设备等激光产品领域,培育发展智能手机、车载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领域,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安防等数字产业领域。发挥毗邻武汉区位优势,加强与光谷产业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到2025年,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打造武汉城市圈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光端网”产业集群。

4.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紧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培育发展病理检测设备、抗癌药物、医用辅料等大健康领域,有色金属材料、石化材料、石墨烯材料等新材料,科技中介服务、专业服务、孵化服务等创新服务。与光谷生物城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新材料企业在优势细分领域实现突破,鼓励相关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与转型升级。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培育引进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以及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领域科技中介机构,加快推进孵化载体建设,着力提高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到2025年,新兴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初步建成创新驱动引领、开放程度高的新兴产业基地。

 

5. 提升发展传统产业

坚持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导向,重点推动食品、纺织服装转型升级。培育多层次多功能食品体系,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做大做强本地特色品牌。推进集“研发设计+用户需求”于一体的纺织服装智能化车间改造,推广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的方式。到2025年,传统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构建形成高端产品主导、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产业格局。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 健全招商和项目服务机制

调整充实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落实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招商团队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等重点招商人员任务。建立重大招商项目会商制度,研究解决项目落地中的重大问题。实施“标准地”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实现建设生产“零等待”。对税收、创新贡献大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强化招商引资检查督办和考核制度。加强项目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增强项目服务团队专业性。

2. 强化招商方式创新

开展市场化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模式创新。探索市场化招商,组建招商引资服务公司,开展市场化、专业化、模块化招商。实施产业链招商,强化产业链生成研究,研判主导产业主流发展方向、价值链关键环节,跟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企业生产线发展布局,谋划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项目落户。实施资本招商,畅通与省高投、长江产业基金对接渠道,依托高新区产业基金,以“基金+项目”方式落地一批高质量项目。实施委托招商,加强与招商中介、行业协会、商会等第三方机构合作,开拓招商引资渠道。依托日商产业园,充分调动小糸、西川汽车等日资企业积极性,谋划一批外资项目落地。

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钱变纸”“纸变钱”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型高新区

(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1. 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发展能级

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产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2-3个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平台争创省级或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三江国家实验室、激光装备研究院加快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围绕产业创新服务需求,在核心研发领域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推动三江集团、华中光电、华工高理等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强化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的政策奖励和兑现。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综合能力评估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评促建。

2. 筹建新型研发机构

鼓励骨干企业联合湖北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区内外高校院所,围绕氢能源汽车、激光等细分领域筹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探索团队持股、综合预算管理、自主职称评审等改革。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其加快推广以任务和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集聚和整合人才、技术、设备等创新资源,不断完善新研发模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实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开放式共享。

3. 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引导表面处理生态科技园降低成本,按照处理能力给予相应奖励或补贴。推动楚鹏检验检测中心按照高新区主导产业需求,健全光电子信息、食品、环境监测等领域检测服务功能,提升检测能力。支持江北机械、红阳机电、红林探控等企业,新建航空器件、高技术船艇、激光等领域检验检测平台。搭建主导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平台,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束缚。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代理、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服务机构。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

 

 

(二)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1. 鼓励多元主体创业

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产业,鼓励大学生、科研人员、企业技术骨干、返乡企业家等群体到孝感高新区创业。对接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双创品牌活动,吸引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者。推动高校院所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支持科研人员带项目在职或离岗创业。鼓励三江集团、华中光电、汉光科技等大企业创新内部管理模式,围绕企业发展裂变孵化创新创业团队进行衍生创业。梳理孝感籍在外企业家信息,发挥乡情纽带作用,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再创业、再创新、再发展

2. 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资源库,每年遴选2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助推后备企业晋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倍增、规模升级与能力提升。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引导和帮助企业享受科技项目帮扶、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服务,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指导,完善企业跟踪、辅导工作机制。

 

3. 加快瞪羚企业培育

实施“孝感高新区瞪羚计划”,制定出台瞪羚企业认定及支持办法。引入专业化的第三方智库建立“瞪羚企业筛选体系”和“瞪羚企业动态数据库”,每年遴选不少于10家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种子队伍进入瞪羚企业备选名单。搭建瞪羚俱乐部等交流平台,集聚企业服务资源,促进瞪羚企业、投资机构、政府部门、服务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瞪羚企业成长专项政策,重点围绕研发投入、发展空间、融资等提供支持,促进瞪羚企业加速成长为领军企业。

4. 支持大企业平台化发展

鼓励三江集团、华中光电等大企业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合能力、关联企业服务能力,通过鼓励内部员工创业、参股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引进创新项目进行产业化培育等方式,构建大企业生态圈。支持军民融合领域大企业搭建技术开平台设备共享平台、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信息数据等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共享。鼓励大企业自建或共建创客社群、众创平台、专业孵化载体等孵化服务平台,利用自身技术、资本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助推创新型初创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新业务,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平台。

(三)加强双创载体建设

1. 建设双创示范基地

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利用国家省市双创相关政策,围绕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创新创业迈上新台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各类双创平台加快建设,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推动平台载体和大企业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加快培育科研人员、企业技术骨干、大学生、孝感籍返乡人才等多元创业主体。加强创业项目和金融资本对接,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强双创经验交流,梳理总结一批能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典型经验和特色亮点

2. 谋划建设大学科技园

支持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盘活闲置物理空间筹备大学科技园。依托银湖科技园、双创街区等双创载体,通过厂房和办公大楼租赁、置换、转让等方式,谋划大学科技园发展空间。积极争取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省内现有大学科技园在高新区建设分园推动入驻银湖科技园加强品牌共享和服务模式输出,探索市场化运营与激励机制。推动大学科技园完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养、双创氛围营造等功能推动大学科技园与临空港大学城联动融合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大学科技园、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模式,打造良性循环的科创集聚区。

3. 推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

盘活孝感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街区、银湖科技园等闲置楼宇,引入专业孵化运营管理团队,动孵化载体功能升级。支持卓越创新园加快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孵化器。鼓励华工高理、航天重工等龙头企业,建设光电子信息、特种汽车等领域专业化众创空间。发挥日商产业园企业集聚优势,联合跨国企业组建联合创新孵化平台。推动孵化载体创新盈利模式,以增值服务、投资收益等方式丰富收入来源,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制定孵化器分类支持和考核机制,引导孵化载体专业化、差异化发展。

4. 营造双创文化氛围

积极承办全国双创活动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举办川汇”等区域性双创活动。鼓励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策划双创大赛,举办项目路演,激活大学生创业热情。打造高新区创新创业品牌强化创新创业文化宣传,鼓励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加大对高新区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讲好创业故事、展示创业成果、宣传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鼓励高新区成功创业者、投资人、创业导师等开展创业辅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四)推动高端人才集聚

1.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

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则,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为载体,引进高层次特聘专家或领军人才。推广“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等模式,柔性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协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强化创新管理。梳理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人才紧缺目录,建立人才数据库。研究出台孝感高新区人才计划,围绕主导产业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引才政策。成立招才办公室,建立招才工作小组,聘请企业高管担任招才大使,组织企业组团前往高校和先进地区开展人才专场招聘、项目洽谈和园区推介。

2.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孝感高新区企业家支持计划,每年开展1-2次企业家游学、创业提升培训等系列活动,探索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培育一批本土企业家。鼓励华工高理、汉光科技等企业联合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及人才培训机构,建立职业教育基地,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鼓励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大工匠”工作室,壮大以“大工匠”为引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探索“互联网+”教育、虚拟仿真工业培训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打造孝感高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引进入驻一批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定期开展招才引智活动。设立孝感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完善人才引进、人才招聘、人才服务等功能。推出“高层次人才证”,落实优诊卡、子女点读、家属选岗等政策,提供金融、创业等创新型服务。建立大学生和“工匠型”人才奖补机制,给予资金、住房补贴、税收返还等奖励。加强日商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园区人才公寓、商贸设施配套建设,满足多层次人才生活需求。

(五)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1. 大力发展股权融资

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设立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产业子基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种子基金,瞄准初创企业,开展市场化投资。支持高创投公司主动对接知名投资机构,重点投向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开云体(中国)官网产业发展基金等,推动在高新区设立重点产业子基金。吸引国内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投资等支持科技含量较高、成长较快的企业发展,加快推动高新区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2. 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

打造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发展格局,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推广助保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保单质押、投贷联动等新型金融产品。鼓励华中光电、三江集团等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仓储金融等服务,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加大科技金融信贷投放和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联合金融机构制定孝感高新区低门槛准入、技术专家审贷、绿色审批通道、优惠利率支持等措施。

3. 支持企业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鼓励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上市或挂牌融资。筛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上市资源后备库。搭建上市后备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对接平台,支持企业选择券商进行上市培训。重点支持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领域企业改制上市。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双创”债券、互联网股权融资等多种途径拓展融资渠道。

、统筹军地资源,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坚持“高端引领、军民协同、优化集聚、项目带动”思路,以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为重点,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加速产业化进程,推动高新区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

1. 加强军民融合顶层管理

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军民融合专题研究、政策设计、规划制定和创新型工作部署。从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军民协同创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设计工作抓手,探索创新模式。定期召开年度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工作会,统筹协调、监督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各项工作。与国家层面军民融合主管部门、湖北省委军民融合产业办、开云体(中国)官网军民融合办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机制。

2. 推进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引导支持三江集团、华中光电等军工企业通过引入外部战略合作者、内部股权激励、收购外部民企、上市等多种方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军工非核心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持续推动万山公司、江北机械等三江集团旗下企业“增资引战”,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军工企业发展。鼓励军工企业建立高效董事会决策机制和监事会制度,支持通过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有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等方式,解决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二)加强军民融合企业培育

1. 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高新区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军民融合企业认证标准,启动军民融合企业认定。争取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支持,对高新区经过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特别是高科技民口企业,优先给予政策、信息、金融支持。研究制定军民融合企业考核标准,定期对军民融合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符合考核标准要求的企业进行持续性政策及资金支持。

2. 推进军民融合创业孵化

支持三江集团、华中光电等企业裂变孵化一批中小企业,探索推进产业链资源开放共享,通过上下游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模式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围绕航空器件、特种车、高技术船艇等领域,支持江北机械、万山公司、红阳机电等企业建设军民融合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孵化载体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供民参军技术辅导、军工资质认证辅导、军工供需对接、军民融合创投基金对接等服务,探索“大企业资源支持+内外部孵化结合”孵化模式。加强军民融合领域创业活动举办与宣传,营造浓厚双创氛围。

3. 加快“民参军”进程

帮助企业申请办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认证等“军工三证”定期举办“民参军”服务培训,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完善“民参军”市场准入机制,争取高科技民口企业纳入军工采购体系,承担军工科研生产任务。打通“民参军”信息渠道,举行军民融合对接交流会,定期遴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向军队和军工领域进行推介。支持民营企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参与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军民通用产品及军民科技成果转化标准编制。

(三)开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1. 推进军民融合关键技术攻关

梳理高新区军民融合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名单,编制军民融合科研清单。主动对接国内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高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实现关键卡脖子技术突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立军民融合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通“科研-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研究学习DARPA模式,探索项目经理责任制的项目管理制度、军事需求引领的理事会制度、基于合同条款的军民协作监管机制、科研成果动态转移机制等军民协同创新机制。

2. 拓宽军民融合融资渠道

强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作用,重点支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企业改组改制等领域。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军民融合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项目。支持创新能力强、融资潜力大的军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申报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项目、政府组织的军工技术转民用和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项目。推动金融机构设立军民融合专项金融产品,保障军民融合产业融资畅通。

3. 搭建军民融合发展平台

联合高新区军工企业及高科技民口企业,成立高新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三江集团、华中光电等龙头企业建设检验检测、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龙头企业与中科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龙头企业,搭建军民融合资源开放平台,促进军民融合企业协同配套发展。建立与国家军民融合服务平台对接机制拓展高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资源深度及广度

五、深化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美丽园区

坚持科学合理规划,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原则打造结构清晰、功能全面、协调合理的“人产城文景智”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一)优化园区发展格局

1.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园、日商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引入科技地产商,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建设产业园区。围绕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建立健全园区间产业协作、沟通交流机制。

专栏:重点产业园建设工程

军民融合产业园:主要承载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领域军民融合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功能。构建军民融合产业支撑体系,推动高端企业聚集,搭建军民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军民协同创新和创业孵化。

日商产业园:主要承载外资汽车零部件、光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功能。鼓励协丰公司、高创投公司,加快推进日商产业园二期、三期建设,完善产业园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加快招引外资企业入驻。

激光产业园:主要承载激光器、激光设备等领域的研发及生产功能。持续推进“重资产建设+优惠政策扶持+企业拎包入住”的招商模式,吸引激光相关配套企业入驻,推动高创投公司壮大激光产业发展基金,开展企业孵化,提高产业园区市场化运营水平。

 

2.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争取省市支持,在西区、老城区、东区、铁北四个片区8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力争园区面积扩大至100平方公里以上,以行政托管方式构建“核心区、托管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项目准入标准,严格供地制度,定期对已供地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和效益考核。大力开展“两清两促”工作,建立闲置低效用地退出机制,盘活低效存量用地。设立产业用地储备专项资金,用于闲置土地资源或建筑物的回购、改造、补贴以及相关配套支持。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探索制定“M0”“M创”“MX”等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加强项目在土地使用期限内全过程动态管理。

(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1. 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沿江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落户,推动孝感高新区与开云体(中国)官网下辖县市区及对外交通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园区五横九纵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槐荫大道、聚贤路、京广大道等道路管网建设。优化道路基础配套设施,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实现信号灯、道路照明等道路安全设施全覆盖,谋划智慧交通布局。增设东区公交线路和公交站,探索微循环公交和定制化公交。推进分布式能源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并完善供电设施供水、供气、供热排水、排污等管网系统。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江河湖泊等流域区域防洪防汛能力。

2. 完善商务商贸配套服务

优化大型商业网点布局,对西区现有大型商场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推动东区商业综合体建设,引入国内外知名连锁商场入驻。规划建设一批写字楼、商务会所、会议中心、星级酒店等商务服务设施。健全孝天、槐荫下辖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布局连锁便利店、金融服务网点、餐饮门店等社区配套设施,加快社区电商培育,打造新型社区消费服务中心。

(三)推进数字园区建设

1.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服务商合作,推进光纤宽带、WIFI全覆盖,重点区域5G覆盖。联合开云体(中国)官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规划建设全时空感知、多维度监测的城市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等领域深度应用,规划布局高新区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

2. 搭建新经济应用场景

顺应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数字工厂、智慧医疗、新零售等应用场景创新和试验示范。以需求为导向,梳理发布孝感高新区新经济场景清单,推进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基层治理等领域城市智慧场景建设。在企事业单位推广智能办公平台应用,鼓励开展线上办公。推行无接触式消费,支持发展无人超市等智慧零售终端,加快投放无人驾驶运载工具、智能快递柜、保温外卖柜等无接触配送设施。

(四)构建绿色低碳园区

1.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快国家低碳园区试点示范和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建设,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强能源、水、土地全过程节约集约管理及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建设能源低碳智慧管理系统,推动电、气等能源智能化管理。鼓励能耗大的企业加快实施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加强用水总量管理,推进工业节水改造、高耗水行业企业增效,推动社区中水回用水处理系统建设,打造节水型社会。深入发展循环经济,鼓励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再制造发展,加强生产生活循环发展体系建设,加速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建立空气污染控制责任制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控和治理,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建立“园区-社区-小区”三级河湖长制,完善水污泥处置设备配套,强化生态水系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重点地区涉重金属行业排查和整治,修复城市建设用地被污染土壤。加强对重点企业污染源日常监督检查,减少工业固废产生和排放,不断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3. 营造绿色城市空间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构建集沿河沿道绿色景观、城市湿地公园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功能绿色空间体系。加快推进邓家河湿地公园综合利用,构建文体设施、儿童趣味营、酒店、停车场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城市公园体系,围绕邓家河湿地公园周边区块,完善住宅、商业、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打造高新区CBD。融入“孝文化”特色,完善槐荫公园特色设施。依托水河、滚子河打造具有城市文化特色与防洪防汛功能的河岸绿色景观,沿河建设集车道、绿道于一体的复合走廊。

4.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和限塑

完善孝感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细则,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活动,规范公众垃圾投放行为。建立“高新区-办事处-社区”三级垃圾分类强制实施机制,加快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处理设施全覆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推进垃圾处置的市场化运营,推动各类垃圾物尽其用。出台限制塑料用品使用的政策措施,加强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制品,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

六、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国际开放水平

抢抓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机遇,立足国内强大市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市区域发展布局,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突破地理区位、体制机制瓶颈,推进产业、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水平。

(一)培育强大内部市场

1. 促进消费升级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落实各项促消费政策措施,释放消费潜力,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推进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培育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消费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并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2. 扩大有效投资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狠抓“两资一促”,不断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积极争取落实国家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支持,有效对接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弱项“十大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生态环境、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规范和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3. 打造全市微循环标杆

打通孝感高新区内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体系,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出台企业扶持、进出口贸易等专项政策,实现区内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围绕汽车零部件、光器件、包装材料等领域,加强企业产能对接,促进产业供需融通、创新资源配置人才沟通交流。紧跟消费升级,加速外贸产品进入区内市场,建立内贸流通企业与外贸企业生产链条上下游对接机制,推动原料型出口企业尽快进入国内、区内产业链补链序列,出口企业终端消费品尽快进入国内、区内商超专区专柜销售。

(二)积极融入市域发展格局

1. 打造主城崛起生力军

健全孝感高新区与中心城区、孝南区、临空区有效衔接的管理机制,推动高新区融入主城区同城一体、融通发展。加强高新区与主城区在产业发展、创新资源、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统筹谋划,推进各类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高新区主导产业与主城区在项目谋划、招商引智、产业配套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对接开云体(中国)官网“东进、南拓、西联、北延”发展战略,推动高新区开疆扩土,加速与老城区、东城新区、临空经济区连成一片。

2. 推进孝汉同城化发展

发挥“孝汉一家亲”的人文优势,争取纳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规划,将孝感高新区打造成孝汉同城双创发展的龙头示范。梳理武汉市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关键配套环节,推动与武汉产业分工协作、互补发展。发挥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和武汉经济开发区·孝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两大“金字招牌”作用,承接武汉市激光、汽车等产业转移,吸引重大项目落地。探索孝汉同城创新合作模式,与武汉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推动武汉高校院所及重点企业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建立与东湖高新区孵化器、加速器交流对接机制,吸引毕业企业入驻高新区。建立孝汉科技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常态化机制,定期在武汉举办“孝才回家”招聘会,积极吸纳孝感籍在汉人才回乡投资、创业、兼职就业等。打通孝汉同城化融资绿色通道,吸纳武汉社会资本支持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

(三)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

1. 主动融入汉江、长江经济带发展

推动高新区建立与汉江生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机制。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支持,推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与汉江、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对接汉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主动融入湖北省汽车产业走廊,形成汽车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定向组织上海、重庆等长江经济带城市考察活动,打通企业合作交流绿色通道。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论坛、大型会展等活动,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定期举办专家研讨会、企业家峰会等高端活动,逐步形成区域品牌优势。

2. 加强与国内一流科技园区合作

鼓励发展“飞地经济”,与先进园区合作共建产业园、科技园。跟踪瞪羚、独角兽企业榜单,积极对接孝感籍企业资源,吸引在高新区设立生产基地、后台服务中心等分支机构。实施“移青苗”行动,对接一流科技园区孵化器、加速器、创业投资公司等机构,链接吸引创业企业。探索建设异地孵化器,利用一流科技园区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进行远程孵化,进入高新区产业化。策划一批高端链接活动,开展“走进中关村”“走进苏州工业园”等活动,组织园区管理部门、重点企业学习考察活动,吸收先进管理理念与经营模式。

(四)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1. 强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国家对外援助、国际产能合作等机遇,推动主导产业“走出去”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布局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境外投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推动企业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创新网络。搭建企业进出口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查询、政策法规推送、海关业务办理等功能。

2. 积极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深化与日资企业、金融机构、科技中介等多渠道对接合作,进一步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企业交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合作。积极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在高新区设立加工制造基地。依托日商产业园等平台,大力引进境外研发机构、国际研发转化中心、创业人才团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探索异国孵化模式,引入全球创新高地双创资源。加强与海外高校、国际组织和外国地方政府交流合作,提升对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七、全力做好民生保障,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 强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构建以综合医院为核心,专科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节点的多层级医疗网络格局。推进东城医院、妇幼保健院、航天医院、万山医院以及槐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综合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治、传染病检测、疫苗接种等功能。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和“一卡通”体系,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制度。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推动智慧医疗试点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诊断、治疗等深度融合。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

2.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强化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分期实施龙店小学、共青小学改扩建项目,推进孝感外国语学校建设;围绕东城区新建小区,新建一批中小学。夯实标准化学校建设基础,分批次实施“品牌学校”创建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教育特色。持续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双培养机制”项目,打造结构优化、素质全面的优秀教师队伍;实施“县管校聘”改革,落实教师统筹管理、轮岗交流,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抢抓在线教育机遇,搭建线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促进民办教育、职业教育规范办学、特色发展、错位创优。

3. 推动文体事业发展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建设集工业和科技属性的军工文化馆,梳理军工历史,加强军工文化宣传。推动科技体验馆建设,打造具有孝感地方特色的科技人文场馆。开办读书分享会、创意大赛等系列活动。定期举办“孝文创”艺术节,提高孝文化创新发展活力,传承本土孝文化精髓,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完善“园区-社区-小区三级全民健身网络建设高新区体育馆、户外多功能球场等场馆规划建设社区中小型公众健身活动中心。完善区内道路标识解说及休憩标准化系统设施,打造徒步径、缓跑径等健康步道。

(二)健全民生保障体系

1. 保障公共就业服务

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产业,搭建基础职工就业信息对接平台,建设公共技能实训基地。联合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建立就业创业全过程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培训平台,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积极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和人才推介会,鼓励和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创业就业。做好化解下岗职工安置再就业工作,开展转岗或技能提升培训,建立职工安置实名制信息系统,动态跟踪分流安置进展。加大企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的扶持力度,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畅通进出通道。

2.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有效增加东区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优化商品房建设项目中配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房屋使用功能和配套设施。推动槐荫办事处拆迁还建房和安置房建设,优先保障规划用地和资金,缩短拆迁安置过渡期。进一步加大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力度,实现雨污分流、智慧安防、交通“大封闭”管理等功能,加装电梯、新能源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加强拆迁还建房、安置房、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切实提升市民居住环境。建立保障性住房以需定建、阳光分配和封闭流转机制,健全保障性住房质量检查和跟踪监督制度。

3. 加强社会福利救助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孝感高新区全民参保计划,提高社区基层干部、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推进社区社保自主缴纳设备全覆盖。加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力度,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社会救助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社会救助监测信息分析研判,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对残疾人、孤儿、疫后心理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特殊群体等开展心理辅导、就业帮扶等救助。

4. 盘活社区集体经济

推进社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社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立经济合作社或组建股份公司,完成集体资产所有权确权,依法开展集体资产经营活动。创新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归高新区、经营管理权归平台公司、收益权归社区居民的“三权分离”。推动高创投公司联合社区开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招商,活社区闲散资产。加强社区集体资金市场化、专业化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投资-收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投资收益。开展社区整合试点工作,提高社区整体经济实力加强社区集体经济培训与交流,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 推进基层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城乡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积极争取将办事处纳入街道体制改革范围,根据省市街道体制管理改革工作要求,厘定街道赋权清单,制定职责下沉准入制度,推进内设机构调整和事业单位设置。积极争取市级权限下放,由办事处统筹分管高新区社会事务,优化办事处统计站、城管执法部等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效率。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管理机制,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实行“网格+组团化”管理模式,实现社区自治。坚持党建引领物业服务管理,大力推进“红色物业”建设,推动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管理委员会,有效化解物管矛盾。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 夯实基层人才队伍

完善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提高社区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强化社区人才培养,定期举办社区工作技能培训会,加强“全能社工”队伍建设。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长效化下沉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推动“双报到、双服务”进程。稳步提高社区工作者薪资待遇水平,降低流动性,激发工作积极性。定期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考核评价,择优嘉奖。

 

3. 激发社会组织力量

鼓励合法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市场化基层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大力发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市场化运作。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完善社会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服务项目、支持项目承接、引导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资助和公益创投等方式,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渠道。搭建高新区志愿者平台,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动员党员、退休职工、企业管理者、社区居民等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

(四)打造平安高新区

1. 落实国家安全战略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贯彻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决捍卫政治安全,确保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统筹抓好生物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打造最具安全感的高新区。深化“大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2.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

持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建设重点单位、场所和街面的电子监控网络以及小区防盗网络。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法治环境。加强交通安全监管,降低交通事故率。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打造“智慧平安小区”“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市场”等。

3. 增强安全应急管理

提升高新区应急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预防机制及管理体制,构建“大应急、大安全”体系。加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方面公共安全设施投入增加基本生活类、医疗救助类、防汛救灾类应急物资储备。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实现对公共安全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建立数据源追溯机制,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推进应急管理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进一步优化管理机构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当好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打造高效型政府管理体制

1. 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根据高新区实际需要和承接能力,研究提出行使有关管理和服务职能目录,报请开云体(中国)官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重点聚焦高新区经济发展功能定位,强化经济和科技职能,调整优化内部干部配备。打通干部与外部交流通道,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工作机制,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在核定机构总数内,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强化主导产业管理职能,重视创新创业、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培育职能,推进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协同高效。

2.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岗位聘任制,通过科学设岗、双向选择、合同管理,打破原有身份界限,实行原身份档案封存管理,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依据岗位实际,遵循科学量化、激励创新、客观公正、奖优罚劣等原则,设置考核指标。实行绩效与薪酬挂钩的薪酬制度,探索实行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等多种分配方式,破除编制身份限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打破平均主义。推动薪酬向关键岗位倾斜,促使人事力量配备和工作重心向基层工作一线、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主战场下沉。

3. 强化园区平台公司作用

加快推进“政企分离”,实行管理机构与运营企业分离制度,明确划分政府与平台公司的主体责任,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高创投公司完善投融资、招商运营、物业服务等方面职能,逐步形成“园区建设与运营+招商引资+投融资+专业服务”业务链条有机联动机制。创新业务管理模式,鼓励高创投公司成立市场化运营公司或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资本运营、基金管理、上市辅导等业务

(二)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1. 积极争取市级审批权力下放

编制权力清单、下放清单,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审批权力下放,配套做好相关承接工作。优化调整高新区行使市级行政审批(管理)事项的操作流程,独立行使各项审批权限。建立与省直有关部门的直通车制度,提升高新区政务服务效率。制定赋权事项工作方案,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法律规定的开云体(中国)官网政府及其部门的管理权限需要赋予高新区的,按法定程序和要求办理。

2. 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和“照后减证”等改革,最大限度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打造便捷的市民之家高新区综合服务“绿色通道”,制定统一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加大基层政务服务设施投入,实现“高新区-街道-社区”三级全覆盖,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实现线上线下融通办理。建立部门之间协作运转机制,成立专门协调推进工作专班,细化部门责任,激发内生动力,打通系统壁垒,让部门与部门之间运转通畅、平台与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推动高新区与市有关部门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开放共享,开通统一身份认证、证照数据和政务信息共享服务。结合区域性统一评价成果,建立健全告知承诺制,先建后验、强化监管。

3.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军工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加快推动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妥善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坚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落实“非禁即入”,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九、落实保障,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对规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最大限度聚合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孝感高新区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管理

1. 加强党的领导

切实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能力水平加强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孝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各部门局长任成员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孝感高新区“十四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与项目服务局,定期组织联席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聘请第三方智库、国内外资深专家等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高新区建设、项目评估、政策方针等方面的决策。开展高质量发展需求专题调研与论证,为高新区科学化决策、精细化管理提供智库服务支撑。

(二)完善“一区四园”协同机制

1. 强化顶层设计

争取开云体(中国)官网委市政府支持,成立孝感高新区“一四园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宏观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对一区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扶持政策、管理体制及重大投资等重要事项作出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孝感高新区管理委会员,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决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和落实。各分园属地政府负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协调推进各分园的建设开发、运营管理

2. 推动联动发展

坚持统一规划、合作共建、协同管理、共享收益的原则,明确各园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推动差异化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探索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共用共享,促进核心区的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资源向各分园开放共享。统筹协调“一区四园”招商引资工作,推动核心区与各分园合力招商实现招商资源流转共享。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智能化采集、统计、监测与分析。

(三)强化资源要素配置

1.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围绕高质量发展,瞄准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军民融合、改革开放、社会治理等方面,完善支持政策和政策实施细则建立政策汇编体系,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强化与国家、省市政策的协同衔接,形成政策的合力效应。建立第三方评估常态化和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跟踪政策出台及执行情况,及时对政策执行偏差进行纠正。强化政策落实,把各项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纳入部门和个人考核评价体系。

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重大计划、专项资金、发展基金支持,推动公共卫生体系、新基建、水利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提升等方面补短板强功能。整合高新区现有财政资源,用于主导产业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提升民生福祉。

3. 保障土地资源供给

强化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促进园区空间集聚、土地集约发展。大力开展“两清两促”工作,鼓励以业态调整、“腾笼换鸟”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引导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改,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经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多层厂房、实施厂房改造加层或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制定高新区M0实施办法,统筹规划产业、创新、城市等功能,坚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四)健全规划实施保障

1. 实施规划任务分解

制定规划工作方案,分解细化任务,明确各部门工作目标与任务分工,确定推进措施,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成立规划实施监察小组,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整合汇总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公布相关政策和建设进展情况。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平台,拓宽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

3. 建立评估考核机制

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研究制定高新区规划考核评价体系,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开放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对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

附件名词解释

1.“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一主引领”既是武汉“领唱领舞”,也是武汉城市圈“合唱共舞”。“两翼驱动”是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为“两翼”,形成雁阵效应;“宜荆荆恩”城市群与“襄十随神”城市群,一南一北,构成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两翼齐飞”的格局。“全域协同”是构建多点发力、“有血有肉”的增长极系统,强调县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2.“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孝汉同城、多元支撑”: “主城崛起”是指做大做强孝感主城区龙头,形成孝感国家高新区、孝南区、市临空经济区同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两带协同”是指“以汉川、应城、云梦为主体的汉江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和“大悟、孝昌、双峰山为主体的大别山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孝汉同城”是由过去的孝汉“一体化”发展升级为“同城化”。“多元支撑”是指充分调动市、县、乡、村各级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个发展平台、各类市场主体、各种要素单元的能动性,打造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动力的发展引擎,形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质主体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支撑体系,将为孝感区域发展布局提供有力保障。

3.“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4.“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5.“两个维护”:是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6.“上云用数赋智”:由国家发改委提出,“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7. 瞪羚企业: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认定范围主要是产业领域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涵盖新兴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高端软件、互联网)、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节能环保、消费升级等领域。

8. DARPA模式:DARPA是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简称,是美国国防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和军用高技术预研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DARPA本身并不从事科研,其作用在于利用其监督作用成为连接不同研究和开发领域思想、资源和人员的建设性纽带。

9. CBD: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是指一个国家或城市里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地区。一般而言,CBD位于城市中心,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

10. 两清两促:即清土地合同、清招商合同,促产业壮大、促形象提升。是孝感高新区开展的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专项行动,对辖区内所有建设用地和疑似“散乱污”企业进行“地毯式”全面清理,并分类逐宗制定处置方案。旨在进一步加强用地监管,加快清理处置违法、闲置低效用地,最大限度盘活和用好存量土地,提高“亩产效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11. M0:为适应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协同生产空间、组合生产空间及总部经济、产业等转型升级需要而提出的城市用地分类,在工业用地(M类)中增加新型产业用地(M0),其范围定义为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用地。

12. M创:即创新型产业用地,其亮点是采用“先租后让”的弹性供地制度。主要为创新型产业服务,其中包括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物联网、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具有显著创新、创意特征,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出来的以产品研发、核心技术产品生产试验为主的产业。

13. MX:主要面向生产研发类的企业,容积率要求是在1.5-4.0之间,可统筹配建不超过项目15%的配套服务设施;亮点在于地价管理,可将“MX”划分为六个土地级别,每个土地级别设定相应的基准地价标准。